近来张姐很头疼,一直推崇的奖励教育失效了。原来在张姐家,张姐为所有的家务都明码标价了,拖地5元,刷碗3元,目的就是为了让孩子更加积极的参与到家务劳动中来。一段时间以来,张姐的这种方式也得到了孩子的支持。孩子为了奖励很卖力的做家务。不过最近这几天,孩子却不愿意配合了。孩子和张姐说“妈妈,拖地很辛苦,我觉得你给我6块钱,我才能拖地!”张姐很惊讶,孩子居然会讨价还价了。为了鼓励孩子劳动,张姐答应了,结果孩子更加倍的讨价还价了,每次做家务前都会和妈妈软磨硬泡一下。
很多家长都会有对孩子实施奖励的情况,而金钱奖励更是家长们激励孩子“工作”的常见手段。孩子为了零花钱非常积极的去配合,在短时间内教育的效果明显。但是这种奖励政策并非是完美的,显然在物质奖励的影响下,孩子的原动力发生了改变,金钱奖励的弊端需要注意。
家长的金钱奖励教育有弊端1. 促使孩子过分地看重物质金钱
金钱奖励使得孩子对金钱更为看重,孩子希望获得更多的金钱,认为只有金钱才是努力劳动的价值,只有金钱才是最值得付出努力的,而劳动本身的价值被金钱隐藏了。
2. 使得孩子学会了讨价还价
金钱奖励也使得孩子越发地学会了讨价还价,孩子在做父母要求的事情时,讨价还价的心理明显,希望可以通过谈判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当孩子讨价还价成功后,孩子会更加青睐于这种方法。
王姐家的孩子本来很配合的做家务,王姐为了鼓励孩子保持,就对孩子进行了物质奖励,没想到这使得孩子认为有奖励的家务是可以做的,而没有奖励的家务就没有做的必要。于是孩子开始为自己努力争取“权益”,希望自己的工作能够得到更多的报酬。时间长了,孩子做家务的热情也受到了影响,孩子觉得自己的劳动可以换取更多的金钱,而出现了挑三拣四的情况,做家务的行为也有了些拖延。
3. 使得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
原本应该是孩子做的家务也成了父母的责任,孩子完成家务是在帮父母做事。孩子忽视了自己也是家庭成员,自己也需要承担家庭劳动的责任。物质奖励使得孩子缺少家庭责任感,改变了孩子为家庭付出的初心。
可见物质奖励使得孩子的行为动机发生了改变,孩子不再主动的去为家庭服务,而是更多的把精力放在了正确自己的权益上。孩子劳动的初衷也在慢慢地发生着改变。孩子偷懒的表现越发的凸显。那么明明可以激发孩子行动力的奖励教育方式为什么会有如此多的弊端出现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弊端”?1. 改变了孩子的原动力
没有物质奖励的时候,孩子的劳动是为了让家变得更加干净整洁,而有了物质奖励后就会变成是为了获得报酬。显然前者带给孩子的教育引导更加长久,而后者,在孩子习惯后,就失去了激励的作用。
2. 对孩子进行了误导
孩子以为自己是在帮忙做事,而忘了这是自己应该做的。孩子在没有物质奖励时,劳动行为是积极主动的,而在有奖励的情况下,则成了被动的,这种驱动力上的改变,就是由于奖励所造成的误导。
3. 父母教育方式的投机取巧
显然物质奖励在一段时间内是比较容易实行的教育方式。因为父母不用花时间和心思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只要拿出一定的零花钱就可以得到孩子的配合。父母没有让孩子感受到自发劳动的快乐,这种教育上的偷懒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偏差,滋生讨价还价、敷衍了事的行为表达。
物质奖励使得孩子的行为方式发生了改变,在配合父母前先去询问价钱的行为显然不是父母们想要看到的,所以金钱奖励并非是教育的最佳选择,金钱奖励很容易培养出来一个小“财迷”而不是一个乐于劳动的好孩子。
家长需懂得抛开金钱,让孩子主动的体验劳动的快乐1. 引导孩子享受劳动本身的快乐
劳动可以带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但是这需要家长们进行引导,否则孩子很容易仅仅只看到劳动的辛苦,而无法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完成一项任务是有成就感的,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把成就感当成驱动力,让孩子在劳动中收获自我价值。
2. 适当的鼓励让孩子更受用
很多家长抱怨鼓励对孩子无效,其实并非是鼓励没有意义,而是家长们鼓励的方式不对。空洞的鼓励方式很难得到孩子的共鸣。带有具体内容的,体现孩子自身特点的鼓励,孩子会更加的受用。并且这种作用机理也更加的长久。
3. 精神上的奖励有助于孩子激发孩子的劳动热情
奖励教育有很多种,并非只有金钱,家长们可以尝试一下精神奖励的方法。赵姐很会带动孩子的积极性,经常会在孩子劳动后大声的称赞孩子,“宝宝擦的地板好亮啊!比妈妈做得都好!”孩子对这种精神上的奖励也很喜欢,家长不要把成年人的喜好强加到孩子的身上。孩子的价值观与父母的教育引导有很大的关系。
在家长们抱怨金钱奖励培养出孩子讨价还价的心理时,不妨思考一下,这种心理其实是自己一点一点培养出来的。原本孩子可以单纯地享受劳动的乐趣,家长非得要让劳动和金钱挂钩。当孩子习惯了金钱奖励后,孩子的原动力发生了改变。孩子重视物质财富,这与父母的错误引导是大有关系的。
各位家长们对于这种金钱奖励的态度是怎样的呢?大家是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让孩子热爱劳动的呢?欢迎大家留言与名言育儿师一起探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