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岁左右开始,我们身边的小孩子好像一下就变成了“十万个为什么”,各种各样的问题接踵而来,有些提问看似简单,却又是难以回答的哲学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下面是我们举几个例子:
什么是你的,什么是我的“别人”不是我们自己,而我们要学着和这个“别人”相处。孩子不愿意将自己的玩具借给别人玩,只想自己玩,他们这么做是因为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慢慢他们会体会到:只有与别人一起分享才能得到更多乐趣。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分享会为我们带来很多的朋友,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孩子社会化这个过程是他们自己完成不了的,这需要家长和学校在孩子的童年时期多进行引导。人刚出生的几年内是不懂得什么叫分享的。婴儿只知道他们当下想要什么,而且是马上就要得到。他们不可能将自己置于别人的处境中为别人着想。因为婴儿对时间没有概念,所以他们不懂得借别人的东西一会儿要还回去。4岁时,孩子才刚刚开始有交流想法或交换玩具的意识。当然,4岁这个“分水岭”也只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孩子会因为产生了嫉妒心而导致这种为他人着想的意识还不如之前。
但能够确定的是,孩子肯定不会主动地分享,所以我们必须引导孩子这样去做。因为这个社会化过渡的阶段太重要了,它将直接影响孩子成年后是否能顺利地融入社会。顺利完成这一过渡的孩子慢慢地会发现,社会生活其实是美好而和谐的。他们会很乐于进行团队活动,并在其中很好地展现自己的才华,也善于学习别人的优点。简言之,这个过程虽然有些慢,但确实会让孩子变得更通人情世故!
为什么既要有自由,又要有规则成长是一个学习社会生活的过程,我们从成长中了解我们的权利和义务。对于孩子来说,接受大人强加的规矩实在很难,因为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从“我喜欢”出发的。
作为教育者(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我们的职责之一就是要让孩子明白,所有的规矩、禁令和法律并不是为了为难他们,而是为了保护他们,让他们能够健康成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法律对于孩子来讲似乎还很遥远,尽管如此,他们日常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矩也已经很多了。比如,我们禁止孩子拿着剪刀时跑跳,是怕他们不小心伤着自己或其他小朋友。给孩子讲明白道理,他一定能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孩子们很快就会发现,大人们也经常不遵守规则。开车时横冲直撞,饮食没有节制,甚至过量饮酒吸烟的人比比皆是。成年人有时也无法端正自己的品行。行动比训斥更有说服力。大人们与其不断地对孩子说教,不如先从自身做起,力求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以身作则。
尽管如此,为了给孩子做榜样,我们也并不需要非得晚上8点整就上床睡觉。孩子也需要知道大人所遵守的规则和他们是不一样的,因为成人和儿童的需求及生活方式本身就不同,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没有商量的余地。
玩具越多越幸福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商家通过广告、电视或者超市的货架,不停地向我们展示极具吸引力的商品。
欲望也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个部分,甚至是生活的“发动机”和能量来源,没有欲望就没有幸福。然而过度的欲望会使我们迷失自我,也会让我们因为贪婪而患得患失。因为我们刚刚满足了自己一个欲望,这个花花世界马上又让我们产生更多新的欲望。
孩子会如何面对欲望呢?他们天生就会伸手拿东西,有索取的欲望!这是人天生的好奇心使然,因此,他们正是职业广告人的目标人群。这个世界充满诱惑,身为孩子的家长可真不容易!但为了确保孩子能健康成长,我们绝对不能答应他们提出的所有要求。当然,这样做也是对我们的钱包的最好的“保护”!
幸运的是,某些国家(接受了相关协会的建议)已经意识到无良商家的陷阱,并对此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比如,在青少年观看电视的高峰时段禁止广告播出,让学校减少向孩子们提供含糖饮料,等等。与此同时,各种时装、食品、电子娱乐产品、玩具的经销商却极力向孩子推介产品,甚至银行也通过公关的方式促成消费,就是说,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在努力引导孩子控制自己的物欲,而媒体和商家的广告却永远起着相反的作用,这是不是很棘手?皮克鲁的妈妈就为此感到头疼,她想让皮克鲁远离这些诱惑,但也深知无法逃避。教育孩子不能见什么就要什么,这真是一件需要极大耐心的事情!
为什么人一定会长大法国当代作家勒内·夏尔的一首诗中曾写道:长大让人颤抖!没错,因为我们长大之后,会尝试许多新的事物,有很多的“第一次”,完成很多挑战……面对长大,我们自然会惶恐不安。
对于孩子来讲,长大总归不是件容易的事,每长一岁都要为此克服心理上的困难。幸运的是,克服了这些困难,孩子会变得更加自信,也会更加勇敢地去征服新的领域。是的,孩子一直处于这样一个自相矛盾的境地——他们一方面想快点长大(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另一方面又想继续做小孩子(为了在一个由大人主宰的世界中得到更多的保护)。
但成长是必然的!就算是彼得·潘(英国作家詹姆斯·巴里创作出的一个拒绝长大的人物)也一样要遵守梦幻岛的规矩。孩子必将逐渐成为一个独立自律的成年人。作为家长,我们的任务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帮助他们,并且接受他们的荒唐行为,即便有时也需要冒险。我们需要去把握孩子自主权的尺度,但对他们的事情不能大包大揽!几年后,我们将会了解孩子在哪些方面能够独立,而哪些方面还不够成熟。这个尺度的把握标准很难一概而论,因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成长的节奏。
尽管我们也经常为世界未来的发展而担忧,但没必要把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我们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太多悲观的情绪,更不要当着他们的面抱怨当代社会的种种压力和危机(就业压力、地球生态危机等等)。现在有很多孩子拒绝长大是因为听到了大人的抱怨而对未来充满忧虑。
诚然,“长大让人颤抖”是可以的,但不能让人惶恐!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吧!家长可以给孩子讲自己小时候的趣事,给他们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告诉他们每个人都要长大,爸爸妈妈也是如此,这是缓解成长焦虑最好的方法。
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图像和虚拟的东西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孩子们在“真假并存”的环境中成长,很难辨别哪些东西是现实存在的,哪些又是人们想象出来的。但孩子们必须学会辨别!比如电影里的超人能在空中飞,但孩子们要知道,即使穿上超人的衣服,他们也飞不起来。
孩子们最喜欢问的一个问题便是:“这是真的,还是假的?”因为他们意识到世界有两面性,但还不能很好地区分。无处不在的图像(有的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竟然超过6小时)模糊了真与假的界线。
更糟糕的是,为了达到商业目的,某些商家存心让虚拟事物和广告充斥在孩子的生活中。
有鉴于此,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正是帮助孩子回到真实世界,即便它没有虚拟世界那么精彩有趣。
在虚拟世界中,怎么跑都不会累,可以战胜可怕的巨人,5岁就能拯救世界,失去生命还能复活……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
与虚拟世界相比,现实世界是那么苍白无力!但让孩子们更偏爱虚拟世界的后果很严重。
当然,我们也不能“全盘否定”想象力,它对于孩子的成长也是极其重要的。孩子应该自由地玩耍,自由地想象,因为想象能驱赶孤独,给人带来快乐。
让孩子分辨真假的教育确实也不那么容易。我们的教育理念和以利益为先的商家恰恰相反。我们希望孩子能保持天性,快乐成长,而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压力,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现实与虚幻的矛盾。
本文选摘自“法国亲子哲学启蒙书”系列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