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柯志勇
图 | 来源于网络
怎么区分寒咳和热咳?这个话题缘起于中西医之争。
我们知道,广东人对中医药比较推崇,不管是食物、药物还是疾病,总喜欢分一分“寒”和“热”,动不动就“上火”。其实,这也是根据地理、气候等特性经过漫长的历史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自然有其合理性。
贝贝的家庭就是中医药的坚定崇拜者。贝贝今年2岁半,刚上幼儿园,自然逃不脱那半年的“适应期”,不断地感冒、咳嗽。
这一次,贝贝咳嗽有5天了,一直喝中药也没有明显的好转;奶奶看她眼屎多、口气臭并且嘴唇发红,估摸着是上火了,所以昨天给她喝了冰糖炖雪梨润润肺,结果昨晚贝贝咳嗽得更厉害了,一宿未眠,连累到奶奶也感冒、咳嗽了。实在没办法,今天一早奶奶就带着孩子过来挂号。
经过询问病史,我了解了贝贝咳嗽的情况。其实刚开始的时候曾发低烧一天,流清鼻涕,日夜均有咳嗽,还是一阵一阵的咳嗽,但在夜间和凌晨尤其厉害,有痰却咳不出来。听诊,双肺间或听到少量痰鸣音。
我告诉奶奶,贝贝这是寒咳,喝冰糖雪梨汤反而会加重咳嗽。奶奶很不解:眼屎多、口气臭、嘴唇红,这不是上火吗?怎么还寒咳了?
1
怎么知道是不是寒咳?
虽然在读书期间也有中医学的课程,但毕竟我不是从事中医的,对中医也只能是一知半解。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发现中医医生对咳嗽之寒热的看法好像也不是完全一致,总体而言,比较公认的看法是:痰稀而白、鼻涕清、咽痒、怕冷、舌苔白者为寒咳;痰稠而黄、鼻涕黄、咽痛、手足热、舌苔黄者为热咳。
这些标准符合中医理论,但好像不适合婴幼儿:他们一般不会把痰咳出来的,也不会告诉你咽痒或者咽痛的。所以,婴幼儿还是需要另外想办法。
中医药既然来自于生活,我们还是从日常生活常识入手吧。大家应该有这样的体会:将手泡在冰冷的水中,手会发白、发紫(严重者出现雷诺现象),现代医学公认这是血管痉挛的缘故;睡觉时晾开肚皮,或者是喝了大量冷饮,就容易腹痛、拉稀便,这是肠蠕动增强的缘故;哮喘的病人吸入冷空气可能会诱发哮喘,即支气管平滑肌痉挛。
雷诺现象是指四肢末端在受到寒冷刺激或者情绪激动时出现血管痉挛而变色的一种现象,随着血管的收缩和开放,先后出现皮肤颜色发白、发紫、发红的变化。这种情况多见于女性,常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等。
很多时候,寒冷会触发管道的平滑肌痉挛;夜间天气凉,从气候角度相对白天而言应该也属于“寒”吧,那夜间咳嗽会不会是偏向寒咳呢?
从我自己的临床经验来看,确实有一部分小朋友以夜间或凌晨咳嗽为主,并且多为阵发性咳嗽;如果这些患儿吃了冷冻的东西或者是像白萝卜、雪梨这些“寒凉”的食物,咳嗽会明显加重。伴有这种特征的咳嗽,如果使用平喘类止咳药,止咳效果会更好一点,尽管体检并没有发现有喘息的证据。那么,阵发性夜间咳嗽能不能作为寒咳的判断标准呢?
至于咳嗽以外的特征,如果用来判断咳嗽的寒热特性,我个人觉得可能不太合适;从西医角度看,贝贝眼屎多、口气臭、嘴唇红,符合支原体感染的特征。这些“热”经常误导人们以为患儿的咳嗽为热咳,但使用清热止咳的方法只会加重咳嗽的症状,这在临床上很常见。怎么糅合这种咳嗽表现为“寒”而其它表现为“热”?能不能用“胃热肺寒”这种理论去解释?这个值得日后继续探索。
雪梨味甘性寒,归肺、胃经,有清热生津、润肺化痰的作用,适用于辅助治疗热咳。冰糖炖雪梨、雪梨猪肺汤等等,不但小朋友爱喝,效果也不错,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吃雪梨。对于夜间咳嗽更明显、表现为阵发性咳嗽的患儿,最好还是回避冷冻食品和“寒凉”属性的食物。
最后再次声明,我对中医药只是“半桶水”,并非中医科班出身,只能是从西医角度去看中医,这样就可能存在一些谬误。不过,还是那句话:中医药是几千年人类生活摸索的经验,既然来自于生活,我们不妨也在生活中继续摸索。
2
刚上幼儿园为什么容易感冒?
家里有孩子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一种现象,就是宝宝刚上幼儿园头半年容易反复感冒,过了这一段“适应期”之后感冒就少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幼儿“世面”见得少,很多病毒还没有接触过,缺乏对抗这些病毒的免疫力。一般来说,感染过某种病毒之后就会获得对这个病毒的免疫力;但幼儿园是集体生活,那么多小朋友,你带一个病毒、我带一个病毒,这些病毒之前可能还没有遇到过,又缺乏免疫力,所以接触后就感染了。换种角度看,这也算是一种“见面礼”吧,也可以看作相当于接种疫苗一样;经过半年的接触,常见的病毒基本上都“认识”了,以后感染就少了。
其次,幼儿一般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集体生活更加容易引起交叉感染。
还有,幼儿的免疫力(包括应答性免疫和固有免疫)还不如成人,有些感染在成人身上表现为症状较轻微或者是亚临床感染,但在幼儿身上症状会更明显。
转发分享,让更多的朋友看到育儿知识~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