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是我们的孩子,或许就是我们自己。”
影片开头的这句话让我想起《小王子》:每个大人曾经都是孩子。《暗恋桃花源》里也有一句话:我还不懂孩子吗,我就是由孩子长大的。
这部片子我被动地看过很多遍,3位以上的老师都在课堂上放过,后来为了写影评,又自我强迫般看了几次。
第一次看是在大教室里。当时,宽敞的教室里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而随着影片结束,整个教室又沉默得让人压抑,耳边一直回荡着《茉莉花》的婉转曲调。它打破了我一直以来对幼儿园的美好纯真的幻想,也勾起了我自己在幼儿园时并不怎么美好的回忆,于是我发誓再也不要看这部片子——如非必要。
“真实”是这部影片的特点之一。张以庆说:“拍摄的结果出乎预料,让我有一种深深的痛苦和失望,但我不能说假话。”尽管真实让人失望,但最好的做法还是将其展现出来。
影片的叙事是非线性的,表达琐碎,但感受完整。无数个生活片段中穿插着对孩子们的采访,他们或狡黠,或乖巧,或烂漫,或桀骜。像是有一根隐形的线,将看似散乱的珠子串联起来。
幼儿园里有什么呢?
区别于传统的唱歌、画画、游戏等纯粹,张以庆导演将真实的生活碎片抓拍给我们。他说他在拍摄完成后有一种深深的失望和痛苦,本该是纯洁、干净的幼儿园,却拥有了太多成人世界的东西——“警察的是用来收钱的,收了钱还要分给自己的领导”、“我是在爸爸妈妈爷爷爷奶奶还有老师的帮助下长高的”、“坐飞机,扔炸弹,炸死美国的王八蛋”……这样的话,正是从那些孩子口中说出来的。
陈丹青先生曾评价另一部纪录片《请投我一票》:“问问题就一套一套跟社论一样。”、“现在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看电视里是这么说话的,爹妈也是差不多这样说话的。”大人将自己的观念和言行带给了孩子,有人说或许这就是孩子变得不再纯真的原因。但仔细一想,他们也许并不懂这些世故,只是将平时看到的、听到的给模仿出来,并不会去深想,留下看到这些的我们独自无奈。
几乎每个人都念过幼儿园,但凡还有记忆,便不会觉得它纯粹和令人快乐。我小时候念的幼儿园没有大小班之分,只有一位老师,老师还兼卖零食。上课时我们跟着老师念一个个生字词,学着写12345,给书上的图画上色……一个不小心读错了或是声音不齐整,老师心情好会瞪你几眼或是骂你几句,心情不好会挨打。下课时过去买零食,老师总是和善的。我很怕她,一直小心翼翼地避免犯错,但还是被教棍抽过一次,在教室外面罚站。这件事对当时的我来说一直难以启齿,和同班男生发生矛盾时他们便会提起此事,总能很快让我闭嘴。长大后曾偶遇那位老师和她孩子,眼神对视时我笑着和她打了招呼便错身而过,隐隐约约听到身后她孩子问她我是谁,她说不大记得。之后的话我便再没听到。
正因如此,在满篇失望和痛苦中,影片中那零星几段的美好和纯真才让人更加欢喜。戴帽子的小女孩最后的眼神,那么清澈,仿佛能看穿人的心,让人觉得未来又是充满希望的。我们记得那些纯真的童言,记得那些发自内心的笑容——孩子说“我爱你”的意思就是我把你抱着;对伊拉克战争的评价,听起来和小孩子打架没什么本质区别;晚上偷偷把手伸出栏杆,和小伙伴握着手,说着悄悄话;对讨厌的姑娘翻白眼,转而偷偷注视喜欢的姑娘……孩子间的关系简单直接,喜欢就是喜欢,讨厌就是讨厌,会因为小矛盾闹别扭打架,也会一转眼就和好。他们会让你开怀一笑,也会让你陷入沉思。
影片将悲伤的东西以欢乐的方式展现出来,最后画面定格时让人悲伤地笑着。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为什么每个看了《幼儿园》这部影片的观众都会悲伤呢?
因为就是我们自己。
标签: